李飞飞巴黎AI峰会演讲:当前才是“首个真正的AI时代”丨荐读
2025-02-2252
广告:桂湖防水

广告:顺美新材

广告:豫宏集团

举个例子:假设你看到这样一张图片,视觉智能很容易让我们识别出里面的所有物品:那只猫、那盆植物、那张桌子,以及那杯牛奶。但是,这就代表我们感知系统的全部功能了吗?我敢打赌,其中不少人不仅仅“看懂了”那张图,还会产生“哎呀,快伸手把那杯牛奶抓住,别让它掉到地上打碎了!”的冲动。这只是个小例子,但它清楚展示了“从观察到行动”之间多么巨大的差别,也说明了我认为我们如今所处的拐点:AI正从观察者变成与我们并肩行动的“执行者”。实际上,就连我一直崇拜的图灵先生,他对于未来的预见在这一点上也可能有些“过于狭隘”或“向内看”了。因为进化本身已经一再告诉我们:智能的真正强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思考”,而在于让思考能驱动行动。想想看,人类的空间智能让我们得以建立灿烂的文明:从古老的金字塔到工业革命,从科学发现到艺术创作。如今,当AI逐渐拓展我们的空间和具身智能,这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它又能帮助我们创造和发现些什么?可以预见,我们已经在打造某种面向未来的新形态了。
空间与具身智能的兴起接下来,我想给各位展示一些“空间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例子。这四个案例来自我在斯坦福的学生和与World Labs同事所做的工作:左上角是对复杂日常视频的语义标注,右上角是艺术风格迁移,左下角是通过文本提示生成视频的算法,右下角则是让任何图像都能变成一个3D世界。没错,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梵高画作中那家法国咖啡馆,被我们用生成式AI模型带进了一个想象中的三维世界。同样令人激动的还有机器人技术,也就是“具身AI”。这两项出自我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将大型语言模型与视觉模型整合到机器人的学习中,使得机器人能在更开放、更贴近现实的环境下执行人类日常任务,而不仅仅是过去那种在高度编程和设定好动作序列的场景里活动。这些进展都蕴藏着巨大潜能。不过,如果AI真的不再只是“会思考的机器”,而是同时成为“会行动的机器”,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在引导这项技术发展方向时,就承担着更加紧迫而重大的责任。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切正将我们带到一个对整个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要如何应对?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这周聚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以人为本的AI与三大核心价值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指引我的研究工作。虽然我肯定,想要找到简单答案几乎不可能,但有一个主线在我多年的探索中始终贯穿,那就是我所说的“以人为本的AI(Human-Centered AI)”,并且它包含三个核心价值:尊严(dignity)、能动性(agency)和社区(community)。首先是尊严。当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时,我们人类常常会反思:到底是什么在定义“我们是谁”?如果把我们能做的所有事情都一一剥离,剩下的、那份能够自主决策并亲自行动的尊严感,依然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质之一。如果AI这项技术能帮助我们守护并且“找回”这份尊严,尤其是能帮助到最脆弱的人群,那将是让我最激动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想给各位看一个例子:如何让机器人和AI技术帮助那些严重瘫痪患者重新获得自主行动的可能。在这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中,我的学生利用完全“非侵入式”脑电波(EEG)记录获取使用者的思维信号,通过AI算法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并发送指令给机械手臂。最终,机械手臂在患者“意念”的控制下做出包括烹制日式寿喜烧在内的一整套烹饪动作。这便是AI帮助人们重新赢得自主与尊严的一个示例。其次是能动性(agency)。我所在实验室多年来的核心理念,就是探索如何让AI“增强(augment)”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毫无疑问,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AI也不例外。然而,我相信AI可以帮助我们从创造力到医疗保健、从科研到制造业,在方方面面获得新的能力。因为在许多方面,AI的技能与人类的技能其实是互补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数字或物理上的合作者”来强化自身能力。过去十年里,我的实验室一直在研究AI如何改进医疗服务,这让我见识到许多能让AI帮助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减轻医护人员负担的机会。这里给大家展示三个例子:利用搭载AI的智能摄像头来协助医院监督医护人员的洗手规范,辅助记录病人复健时的移动训练情况,以及跟踪手术器械的使用状况。最后是社区(community)。过去十年里,科技也常常被诟病“把人们越拉越远”,催生了各种“信息茧房”和“狂热话题诱饵”等。如今,AI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条路是让AI主导很多社交体验,甚至为每个人极度定制并强化他们原本的偏见;另一条路则可能帮助我们构建更健康、更强大并具有包容性的社区,比如借助AI教育助手,让更多人(包括孩子和成人)获得学习的机会。这里我举两个简单案例:左图是利用AI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有阅读障碍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助工具;右图是美国水牛城大学开发的一个AI专家系统,用来缓解语言治疗师(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短缺的问题,帮助对3至10岁儿童进行早期语言干预。
AI治理:理性、务实与多方协作以上这些例子引出了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个想法:在这样一个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关键时刻,我们如何通力合作,以一种理性、务实且负责任的方式去治理AI,从而让它继续释放惊人的潜力?最起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首先,务必要基于科学而不是科幻来进行治理。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华尔街,关于AI的话题中都充斥着夸张炒作和耸人听闻的描述,往往导致对AI的治理政策被各种误导。相反,我们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测量AI的实际能力与局限,从而制定更加精准、可落实的政策,并且基于现实而非幻想。其次,我们需要采取务实而非意识形态化的态度来看待AI治理。AI有望成为一种强大技术,如果使用得当,它确实能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不应该只顾在上游阻碍这项仍然非常年轻的技术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相反,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它的具体应用场景,确保它能被善加利用,并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加以防范。最后,我们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构建更健康、更蓬勃的AI生态系统,让学术界、创业者、开源社群以及公共部门都能与大企业一道参与进来、发挥关键作用。如果AI真的要改变世界,我们就需要各行各业、社会各个群体都能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发挥作用、共同塑造未来。我在演讲开头提到过,现代AI之所以兴起,主要归功于算法、数据和计算力这三大要素的结合。但若这三种关键资源仅仅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AI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乏力、顶尖教育人才受限、开源项目缺少资源、多学科交叉探索不足等诸多问题。75年前,艾伦·图灵对未来一瞥,发出了“人类是否有胆量去构造能够思考的机器”的挑战。今天,我们已经把这个挑战推进到一个恐怕是他当年难以想象的高度。AI时代的技术飞跃令人叹为观止,我相信,如今是时候提出一种新的挑战了:与其再问“我们能否创造AI”,不如问“我们能否创造一股向善的AI力量”。简而言之,今天我想向各位发出邀请: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构建“以人为本”的AI。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