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清华李宁教授:人工智能如何帮助组织决策和管理员工?丨荐读
最新动态
清华李宁教授:人工智能如何帮助组织决策和管理员工?丨荐读
2025-04-123


近日,在“AI未来2025阅读新风向”发布会上,清华大学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主任李宁教授发表《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组织管理》的演讲。


他认为,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已经很有效地应用在了精准营销、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领域,但是在涉及组织、员工管理方面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工智能将如何赋能企业解决传统数据分析的困境,挖掘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规律,改变“996”、“加班”之类的管理模式?


李宁:清华大学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系主任、Flextronics讲席教授、《智能组织》作者


以下为李宁演讲精编(有删减):


我今天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展开。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比如说精准营销库存管理,在业务端的方方面面,我们其实都完成了这种数字化的转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然后用数据来做更好的决策。


但是,在组织端,在人的决策方面,其实数据驱动决策还是非常滞后的在管人的时候,更多时候还是依靠领导的直觉、感觉、经验,来做这样的判断。


比如绝大多数企业和老板不喜欢远程办公,希望你能够来办公室。


这个背后反映出,你如果不在我眼前,我不知道你的产出,我不知道你的贡献。所以,这就涉及到我没有数据来衡量一个人他在组织当中的贡献,特别是我有很多员工,这些员工合起来,他对于组织的贡献是什么?或者这个组织时时刻刻的健康度,或者它的创新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社会上面的一个现象,比如“996”、加班、打卡。为什么很多企业严格打卡,要看员工的工作时长,很多时候把这个当成一个奋斗者指数。因为它没有其他的一个指标。


但其实这里面就很矛盾,因为我们在组织端,特别是现在,比如说,有钉钉、飞书、企业微信,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绝大程度上这些数据并没有使用起来。

我们做一个判断,就是在业务端,我们的数字化的程度是非常高的,我们已经实现了数据驱动的决策。但是,在组织端,涉及到人的时候,可能还是用到Excel,然后领导看一下Excel报表,然后就开始决策。特别是比如在绩效评估的时候,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这存在一个不平衡的问题。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关于人的数据,实际上是一个成本,而不是一个资产。我们知道数据现在越来越重要,变成一个企业重要的资产,甚至是数据的一个入表,但这个更多是集中在业务端,因为有业务端,我就可以用这些业务的数据进行库存管理、精准营销、质量管理等等一系列。


但是,比如一家企业用了飞书、钉钉,每天积累了多少人与人之间协作的数据,每天所有会议的记录,在线文档,这些所有跟人和组织相关的一个数据就变成一个成本,占用了很多服务器的空间。这些数据拿来真正做组织管理的决策,这是非常有限的。

我觉得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的原因:


第一,观念。有多少人觉得人,比如我们涉及到管人,人的复杂度可以被数据所抓取出来。其实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就觉得人就是千人千面的,人就是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直觉,针对不同的人要制定不同的方法方式来管理,可能跟每个人说的话都不一样。既然强调了它后面没有规律性,就自然谈不到数据驱动的管理。但另外一种,如果你相信人背后有很强的规律性,我们就可以从数据中提炼出相应的x(因素)跟y(目标),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关系。


第二,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连接,如何找到构建x跟y之间的一个关系。


第三,其实跟第二个关系相当密切,人才缺口,就是在做数据驱动的时候,因为人是复杂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些高维的指标。比如现在的很多企业关注的点是浅层的,你是不是985的,你是不是211的,潜台词就是你的学历是不是跟你的绩效相关,你每天加班的时长是不是跟绩效相关,但这是一个浅层的指标。我们需要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指标,这就涉及到比如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是统计学的很多相关的知识,很多企业并没有这样人才储备。


关于第一个问题,人的复杂性是不是可以被数据所抓取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或者通过数据来探究背后的一个秘密。我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在某些国家,人在换领驾照的时候它有一个选项,询问你器官捐赠的一个意愿。这个就是反映了两类国家它的捐赠意愿的比例。


如果默认选项,你愿意参加器官捐赠项目请打钩,比例就非常低。如果说你不愿意参加这个项目,请打钩打钩的比例也很低,这就反映了人们打钩的比例都很低。因为你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会有人反复地提醒你,但你不知道怎么打钩。比如大家去面临这样一个情况,你会怎么选?你也很难选。很难选的时候你就会遵循一个默认的选项。


所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默认选项偏差。这个也反映了很多时候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那个默认的。这个背后其实反映了人是有很强的规律性的,那种规律性是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所以,这为我们数据驱动的组织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比如说,有些国家养老金的储蓄,它的设计就是是把储蓄当成一个默认选项还是一个主动选项。比如有些国家说,每个人都是会强制储蓄10%,但是你可以选择把这个勾掉,这时候一个默认的选项就会极大地提升养老储蓄的比例。这个在政策上面就会引发很积极的一个效果。所以,这个就是人背后有规律性可循,我们就可以依赖于这样一个规律,用数据挖掘出它背后的规律。


我们再看回来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混合办公。关于混合办公这个事情,它对于绩效有什么样的一个影响,其实这是很现实的一个现象。比如说,你如果说允许混合办公,你有可能会降低一些成本,甚至可能会留下一些员工,如果他通勤时间比较长,你可以允许他混合办公,你可以扩大招聘范围。但很多的企业家就会说,他是不是会影响到我的绩效。这是发表在《Nature》,在携程做的一个实地的实验,也就是在组织决策端做了一个A/B的测试。它的结论是什么?混合办公不会降低绩效,反而会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所以,数据驱动的价值在于,其实对于提高我们决策的准确度和精度,我们知道有两个,就是做对的事,还是把事做对。做对的事,其实就是要找到一个方向感,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卷,但如果我们决策的方向错了,其实你的效率再高,也是浪费一些资源的。


所以,数据驱动其实就是保证我们在做重要的决策,特别是在组织端中跟人的决策,保证我的决策的准确度。


首先是验证认知,其实绝大多数数据反映出来的跟我们常识的认知是相符的。但是,它的价值在于拓展认知,有些时候数据呈现出来的一些结论可能跟我们的认知是不相符的,把我们的认知进一步地发展。它甚至可能会挑战我们的认知,比如在招聘的过程当中,其实如果单看工作经验,它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是比如说在硅谷的很多大厂,它招聘一个程序员不会看你的工作经验,它会让你直接现场写code,这就是一个工作知识样本测试的结果。这是在个体层面。



广告:桂湖防水

广告:顺美新材

广告:豫宏集团

广告招商


如果是在组织层面,我们如何度量一个组织的创新度也好,健康度也好,或者组织的效能?这个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企业里面有了优秀的员工,他不见得组织一定很优秀。我们有没有一个合适的工具来度量组织的健康度呢?我们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叫组织网络分析。但是,组织网络分析其实也有一段历史了。它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连接具体化出来,通过一种分析的方式。


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组织是组织层级的分布,就是哪些人在一个部门,他们之间汇报的关系。但实际上会发现在组织当中很多的合作它是跨部门的、跨层级的,它是自发产生出来的,它并不是按照组织的设计而发生的。所以,这个就是一个组织网络。


我们之前做过的一个创业团队的研究。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就代表不同的部门,可以在这样一个创业的环境当中有大量的跨部门的人的协作。这样的跨部门的协作,它会对于组织的效能,甚至是绩效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们一直谈论,为什么很多大厂并没有出现DeepSeek,很多真正初创的企业,真正很有创新活力,有些企业却创新比较差。


有研究表明,一个组织内部网络的结构跟它是否能够产生大量创新性的想法相关,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叫小世界网络。比如同样的一个组织构架,它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一个呈现形式也有一些研究把硅谷认定是世界创新的中心它就是特别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这里面不同的节点代表当时一些科技巨头的分布。


这个网络不像是一个区域的网络,它反而像是一个公司的网络。就相当于在硅谷公司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导致了它的想法的自由地流动。比如以这次生成式AI,从2017年Transformer这个构架文章,从Google出来之后,这个技术很快就会扩散在硅谷很多的地方,然后来适用这样一个技术。


最后,简单说一下人工智能对数据驱动有什么样的帮助?我们知道过去其实有两个缺陷一直没有解决,一个就是我们没有x跟y,很好来衡量,比如创新度,比如人的价值。第二个就是人才缺口,我们企业里面,特别对于很多中小企业、传统企业,我没有合适的人来做这样的数据分析,从中找到一些组织管理的洞见。


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它可以把很多传统上非结构化的数据变得结构化,能够让我们更精准地衡量出人的一个贡献。比如举个例子,在财务分析方面,最早有一篇研究,就是用GPT,或者现在用DeepSeek,你问它买股票的建议,你能够挣钱吗?然后这篇研究发现,它能够获得4.5倍的回报。怎么做的呢?它就是让AI去读新闻标题,然后根据新闻标题做判断,是正面的消息还是负面的消息,如果正面的消息买进,负面的消息卖出。所以,它可以分析大量的媒体关于某些公司的报道。


我们知道过去量化分析是基于一些结构化的量化的数据,但现在有了AI,有了生成式AI,它就可以把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纳入到你的决策体系当中。如果我们放到这个组织当中,其实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就能够更精准地衡量人的贡献、人的价值。


比如说,举个例子,这是一家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就很难管理,它并没有很好的结构化的数据,特别是它很分散,这家公司就把每个物业盘子的晨会录音交给AI去分析,从中提取出来说有哪些问题,这个会议开得好还是不好?这就可以把一个非常隐性的数据结构化了,这就可以提前进行预警,说哪些物业盘子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让AI来基于文本做一些判断,它判断靠谱不靠谱?这个是我们目前在做的一个研究。我们就会发现,AI的打分跟人的打分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比如说,我们让六个人对同样的文本和AI让它同样打六次,它们两个之间的相关度已经达到了0.7以上,最高是1。这就说明比如在组织当中我们已经可以用AI来分析会议,分析员工讨论的想法,包括想法的创新度,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解决在组织当中创新如何评价的这个问题了。


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分析的角度,它其实降低了人的门槛,我们过去有HR,但他们没有数据分析的能力。AI使得人更加赋能,使得传统的数据分析的困境逐步地解决掉,它形成一种普惠化。即使是现在的从业者,他并没有数据分析的能力,比如借助于DeepSeek,或者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他就可以来有效地分析企业内部产生的数据,甚至更进一步,你可以搭建智能体,来实时地分析发现背后的一些复杂的变化。


数据驱动能够帮我们实现从人智到数智。现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加班,包括“996”,工作时长,这些因素完全可以纳入到决策目标当中,取决于你的目标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我们在组织当中可以有更加平衡的目标,比如说我们既关心创新,也关心绩效,也关心员工的福祉。我们通过不断地完善、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就能够实现更和谐的组织发展,以及更和谐的员工跟组织的关系。


来源丨机械工业出版社

往期精彩

?? 朱冬青秘书长率中国建筑防水代表团赴美参加2025美国国际屋面博览会—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亮相国际舞台,深化全球合作

?? 5月27-28日!70+专家南京集结!主论坛×9大分论坛解码国际前沿/工商业屋面/建筑修缮/供应链万亿级蓝海趋势新算法!

?? 关于筹备召开建筑防水产业供需对接活动(代工专场、供应链专场)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5年防水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通知

?? 2025年度『建筑防水行业科学技术奖-工程技术奖(金禹奖)』评选启动!

??2025年度『建筑防水行业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奖』评选启动!

竭诚服务

信息部  010-88415003

行业部  010-88415062

会员部  010-88415061

展览部  010-88415068

协会官网(中国防水网)www.cnwb.net


广告:三棵树
广告招商

温馨提示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内容,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点击下面的“赞”和“在看”支持我们吧!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