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每一个决策、每一场博弈等都会有风险,风险会紧跟企业的脚步,零风险的情况从来都不存在。也就是说,企业无论大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这是客观规律。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而,企业要建好风险防火墙,及时发现,重视危机的早期应对,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积极化解、妥善处理,实现风险可控、可承受,防止小危机演变成大危机。
企业一般都会面临三个周期性风险:一是经济周期风险,二是产业周期风险,三是企业发展周期风险。
通常,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等阶段。这些阶段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风险,在一般情况下,经济繁荣时大部分产业需求都会扩大,普通的经营者对此也会信心十足;而经济萧条时,绝大部分产业需求都会面临萎缩,如果企业不能顺着经济周期优化产能,就会出现经营危机,特别是企业如果预测不到经济萧条期的来临还盲目扩大产能的话,那就会更危险。
欧美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5年经历了20年的繁荣发展,但1965-1985年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欧洲经济开始衰退,而美国经济却出现了繁荣,成功打破了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的“魔咒”。德鲁克将此归功于,美国进入了企业家社会或创新型经济的时代。
我国也是如此,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开始,1992-2012年差不多也是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而后进入了新常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创新的驱动力来缓解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创造就业的机会。
产业也是有周期的,最终是由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的,新科技会带来新产品,新产品会创造新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总会有一大批产业走向消亡,当然也会有一批新的产业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当有了更新的技术之后,一些产业就会被其他新的产业替代,比如外卖冲击了方便面,手机冲击了相机、手表等。企业家一定要能预测到各种新科技对自身所在产业带来的风险,不然就会打垮了竞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无论处于哪个经济周期阶段,还是身处哪个产业,企业都有发展的极限,产业也都有衰亡的可能。一个产业当发展到极限时就会出现竞争过度的状态,而当一个产业开始衰亡的时候市场就会处于收缩期。因而,企业一定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重视周期性变化,有进有退,也要注意自己的发展节奏。当周期上行的时候,企业可以走得快一点;当周期下行的时候,企业要走得慢一点,无论快和慢都要突出一个“稳”字。做企业前进打冲锋、攻城略地,那当然好,但是也得学会转移,学会保留实力,这也非常重要。
其实,企业发展也是有周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当一项业务如日中天时,就要适时发展新业务,用老业务的利润去培育新业务,当新业务做起来后逐渐代替老业务,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穿越企业生命周期、实现持续增长的第二曲线。
2016年年初,受第二曲线理论的启发,我对中国建材的原有战略做了调整,将产业升级的路径概括为传统业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业态的“三条曲线”,并对中国建材的产业单元做了相应划分,制定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策略。
按照三条曲线的布局,中国建材构建起水泥、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形成了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和强大的动能,引领了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三条曲线的划分,让中国建材各企业都处在某一曲线的发展范畴,清楚各自的转型升级任务,创新的目标和路线也很清爽,避免打乱仗。
决策往往是两难选择,不重视发展而过于看重风险,企业会止步不前;不重视风险而一味地发展,则很可能会轰然倒下,所以好的决策应是在保证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把风险降至最低。
决策正确是规避企业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的重要基础。不过,在企业里,做决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谁也代替不了企业领导者做决策,而一旦决策错了,那可能就是满盘皆输。在这个方面,多年来我一直遵循一条重要的决策原则——见人见物,这也是我在国药和建材两家企业做董事长时进行决策的原则,主要是避免纸上谈兵,盲目决策。
针对一个选择、一个决策,我经常是成百上千次地思考,如影随形、不能释怀。有的时候本来做了决策,但是突然又有了不对称的信息,或是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决策出现了问题,这时还得学会悬崖勒马,即使在决策前的最后一分钟,还是要改变主意的。所以,企业领导者不仅要有定力,还得有应变力。坦率地讲,我之所以能将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带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行列,就是“经营”这两家企业的结果。
企业在经营决策层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经营失误,包括战略、用人、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有效的经营者认为,任何经营行为都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最高超的经营艺术就是把风险降到最小,即使有风险也要可控可承受。风险可控可承受是我一直坚持的经营原则之一,有风险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知道风险可能发生在哪儿、企业的承受力有多大、有没有强大的“防火墙”和“灭火器”。
风险发生后,不能逃避,也不能掩盖,要正视并迅速切割风险部位,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绝不能盲目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补救,否则风险点和出血点就会越来越大,最终“火烧连营”。实践证明,任何一家大企业如果在风险控制问题上出了纰漏,一定会险象丛生,甚至是瞬间崩塌。
吉姆·柯林斯在《再造卓越》一书中总结了企业衰落的五个阶段: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求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死亡。企业倒下时可能全部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也可能只经历了其中的几个阶段;有的企业走完这五个阶段要用几十年,有的只用短短几年,诸如雷曼兄弟几乎就是一夜之间倒下的。做企业就像爬山,爬上去可能需要10天时间,但是从山上掉下来只需要10秒。所以,从来没有强者恒强的道理,即使今天很强的企业,也要思考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自己,因为当下外部环境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今天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倒下对社会的影响会更大,怎么做才能避免衰落呢?只要企业没有深陷柯林斯所说的第五个阶段,仍有可能逆势翻盘。企业要想避免衰落、再造卓越,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三是出现危机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应对,防止风险点和出血点继续扩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就应该去解决,千万不能大意,更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如果不直面危机,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四是解决问题时,不能抱着“病急乱投医”的侥幸心理,要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问题。
广告:桂湖防水
广告:顺美新材
广告:豫宏集团
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普通经营者可能认为,大企业病与自己无关。其实,大企业病不见得必须是大企业才会有,只要企业有成长,就可能会得大企业病。因为一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盲目性,如果不去干预它,它就会疯长,甚至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士气低迷、投资混乱、管理失控等状况,这是我给大企业病归纳的六大特征。
那么,企业该怎么防范“大企业病”呢?那就要通过管理有意识地去控制机构膨胀、缩小人员规模,给企业“瘦身健体”,在“减”字上下功夫。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不成长就会消亡。我们一方面必须让企业长大,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也要对企业进行“剪枝”,这与对果树进行剪枝的道理是一样的。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剪枝”就会膨胀,所以企业要不停地“剪枝",控制组织层级、机构数量、人员规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组织竞争力,提升组织活力。
自2016年以来,中央企业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一直在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活动,让企业“减肥消肿”,增强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而反观这段时间,个别民营企业却借助影子银行和银行表外业务快速举债发展,最后陷入债务的泥潭。有不少民营企业总结认为,它们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速度超过了自身的可承受能力。
今后,我们可能不一定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企业的规模了,或者说那个追求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而不倒”和“大到不倒”的逻辑有着根本性的错误,有效的经营者应该追求适度的企业规模,而不是用规模作为攀比的砝码。做企业要根据市场空间、自身能力等量力而行,无论做几亿、几十亿元还是做几百亿元的规模都是不错的。企业还是要稳健成长,不宜总讲跨越式发展,更不能拔苗助长。企业越大,风险越多,一旦倒下对社会的危害也会越大,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家企业倒下会砸垮一连串的企业。
因此,企业当大则大,当小则小,不一定非要做成“巨无霸”,得心应手才叫最好。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质量,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企业要警钟长鸣,有效的经营者也会在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第一,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把全面风险管理与战略规划、项目发展、日常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第二,坚持并完善管控体系,提高企业运行质量。第三,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形成真正权责明确的制衡机制。第四,建立强大的内审机构,定时定点进行审计。第五,强化依法治企、依法监督,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对业务流程的管控,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等。
往期精彩
?? 朱冬青秘书长率中国建筑防水代表团赴美参加2025美国国际屋面博览会—中国建筑防水行业亮相国际舞台,深化全球合作
??重磅更新!『2025第六届防水行业大会(528大会)』日程2.0版本上线
?? 关于征询『第三届建筑防水行业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大会』演讲及论文的函
竭诚服务
信息部 010-88415003
行业部 010-88415062
会员部 010-88415061
展览部 010-88415068
协会官网(中国防水网)www.cnwb.net
温馨提示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内容,记得读完点一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点击下面的“赞”和“在看”支持我们吧!